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对话邵文欢——当代艺术与空间

WechatIMG137.jpeg



艺术对话


邵文欢 刘刚 蒉华芬



绕不开的摄影

在出入艺术空间的展厅里,入口第一眼望见的便是邵文欢老师的作品《浮玉No.7-来自“鹊华秋色图”的写生》,这是他截取了一段古画中的“山水”作为基本元素,然后完全利用3D成像技术完成的山水作品。

WechatIMG139.jpeg

《浮玉No.7-来自“鹊华秋色图”的写生》邵文欢,2013-2017 

全数字虚拟技术,博物馆级打印,110×150cm or 150×205cm

邵老师的作品总让人和摄影联想在一起,当谈及摄影和绘画的关系时,他认为摄影的瞬间性,是其他媒体无法达成的,摄影是20世纪改变人类观看世界的最重要的方式。传统摄影,是对原始对象的精确复制,而传统绘画,也有这样的意图。但是前者是一个瞬间,后者是一个过程,这便很不一样了,成像道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WechatIMG140.jpeg

《群峰》邵文欢,2019,110x250cm,摄影及综合艺术手段,图片来自网络

邵老师分享了他在瑞士作驻地艺术家的三个月期间创作的一个作品,是先拉了一根线,然后用几千张照片拼成,非常震撼。拍摄仅是综合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步骤,通过大量不同焦点拼合,将几百个瞬间潜藏至一张画面中,然后通过绘画,刻划,撕裂,摩擦、渍痕等,去呈现极丰富的自然与人为的细节。

WechatIMG141.jpeg

与绘画相爱相杀

刘刚老师的创作以材料的不断探索为着眼点,无论是早期作品中以金属质地的建筑媒介所建构的立体画面,亦或近年来作品中之于宣纸上将带有东方色彩的水性材料和带有西方文化印记的油性材料进行共融的尝试。

他说,摄影一开始是向绘画学习的,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创作方式和观看方式都不同。西方画,你是你,我是我;中国画,可以进去看,也可以退出来看,还可以有选择的看。摄影与绘画可以说是相爱相杀。

WechatIMG142.jpeg

左:邵文欢老师,右:刘刚老师

材料,不问东西

关于写真,东西方的创作思路是不同的,西方以科学精神为先,但慢慢地有借鉴东方的观察方式。但是材料上,不问东西。

邵老师说,他在星空题材上,用到很多金属丝和金属片,并运用了感光染剂,摄影和光关系紧密。将影像的软和金属冷冰冰的质感相结合,是一次试验性的尝试。

WechatIMG143.jpeg

《星宿盒子》之一,邵文欢,2016-2018 

综合艺术手段(摄影,编程灯箱等)83.5×53.5×22cm

走出舒适区

刘刚老师问及邵老师是不是在成长经历上,有某种不那么愉快的经历,以至于早期的作品都是黑白的(笑)。如今又走向金属系列。

邵老师坦言,这些变化,是因为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会成为安全区,于是想要走出来。

在更早期的观念摄影阶段,他的作品是彩色的,后来觉得这太电脑感了,于是尝试新的方式,开始探索怎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控制,而不是标准化的处理,来作效果。而黑白效果实则主要是受材料的限制,以及感光染剂的运用。当时如果再去做颜色,就觉得自己是化学家了。但等到黑白做多了,又会想尝试别的颜色。

目前,邵老师一方面慢慢走出暗房,完全数字化操作,觉得这个代表了未来;另一方面,他还在坚持传统的暗房。这是两个同步进行的不同方向,各有乐趣。

WechatIMG144.jpeg

蒉华芬老师

不确定性让我们乐此不疲

蒉华芬博士也是现场主持人,她语调柔和,陈述文采飞扬、直白流畅,不疾不徐地推动对话节奏,金句频频,也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视觉影像库。作为艺术家如此,观者也如此。艺术创作是一个试验性的过程,会有偶然的偏差,这个偏差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收获与惊喜。而观看的趣味,也在于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间,找到自己的乐趣或共鸣。

这种不知道和不确定,令我们都乐此不疲。当你看到一件艺术作品时,不要急于想一定要懂一些什么,沉下心来感受到的,就是最大的收获。


能界定的反而无趣

邵老师亦认为如果得到的都是预期的,就会很无趣。艺术最大的可贵之处,是没有定性。以前不在意的作品,放在今天,可能带来很大的惊喜,甚至觉得10年前的自己已经走在现在的前面,这是做艺术很有趣的地方。

所以他认为没必要问艺术家是怎么想的,就看自己想到的。

WechatIMG138.jpeg

观照自己就是最大力量

受邵老师经历的启发,蒉老师觉得艺术家是创作者也是作品的观者,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观者,不仅仅是遇见,还是精神上的思考。当看一件艺术品时,感觉自己有被看到,是很奇妙的。

她觉得大家以后不要困惑自己看不懂艺术,只要感知就好,并在这个过程中,观照自己。发现生命不同的历程中,原来苦的,可能有一天会变甜,有些甜的,可能回想起来是酸涩的。我们都是用生命在体验,用所有的能量去感知这个影像给予我们的力量。

WechatIMG146.jpegWechatIMG147.jpeg



艺术与设计


现场设计师嘉宾互动


沙龙的下半场,三位艺术家和出席的设计师嘉宾进行了关于设计与当代艺术关系的探讨,各抒己见,相谈甚欢。

WechatIMG148.jpeg

WechatIMG149.jpeg

蒉华芬

我们倾向于把原本相通的东西分得比较开,实则我们讲艺术的时候,平时说的话,做的事情,都可以包括在内,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看到邵老师山水作品的瞬间,我是沉静的、舒适的,是摒弃嘈杂声音的,这是邵老师作品带来的。设计也是如此,只是设计师更需要明白客户的需求。设计师做空间时,任何的单子,如果目光在眼前的获利,可能走不远,如果光顾到长远的东西,更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共赢的空间。这是设计和艺术相通的地方。

WechatIMG150.jpeg

左:竺李佳先生,右:潘高峰先生

竺李佳(集艺设计设计总监)

宁波需要出入艺术这样的空间,因为这里太少了。很多人去上海看艺术展,上海是走在前沿的,那里已经有很多咖啡馆流行展示当代艺术,我们年轻的私宅客户喜欢的既有经典的影子,又有当代的东西。这都促使我们需要去了解正在发生的潮流。15年前,我们设计师还会有很多思考的空间,包括色彩比例、逻辑关系,但如今随着自媒体的盛行,可以非常方便地浏览到国际一线的设计,思考的时间变少了。从这一点讲,艺术家的可贵,在于思考着我们缺乏的东西,然后以艺术的形式放大,让我们感知。

所以对于出入艺术,我们要大力支持和参与。

 

潘高峰(出入艺术主理人,T10设计联合创始人)

说到上海,我一直有这个情结,那里有我需要的精神上的养分,有无数潮流的艺术展,包括我的朋友张周捷,依托同济大学的平台,创立了一个Ai人工智能中心,有可能是亚洲第一个。而我在宁波开了一个小口子,把资源引流过来。

其实很多人劝我不要去做这件事,会亏。但出于对艺术的喜欢和想要学习它的欲望,同时看到宁波这个城市在这方面的缺乏,我认为这件事可以去做、也值得去做,即使被人觉得傻,那就让我来当这个傻子吧,我想努力一下。也让更多独立的、纯民办的艺术机构发声。

WechatIMG151.jpeg左:胡荣女士,右:刘志明先生

刘志明(T10设计当值会长,集艺设计创始人)

潘老师作为T10团队的一员,我们也很支持他,因为这对于宁波年轻人、设计师,都是一件好事情。我经常听潘老师说,如果设计师连当代艺术都整不明白的话,就不用做设计了。我想作为设计师,今天想去做的事,是如何让当代艺术融入设计和生活空间。

比如在我正在进行的一个样板房设计中,在完成功能性的布局后,设想通过当代艺术去补充表达思想或情感,使得整个空间既有肉体又有灵魂。希望当代艺术不一定只在美术馆、展览馆,而是走进更多居住空间,让更多人接受。

 

胡荣(古木子月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我想潘老师是一个纯粹的人,因为如果思虑一旦多,可能会迈不出这一步,应该为潘老师鼓掌。我觉得当代艺术到了最好的时代,因为当物质到达一定程度,人们势必会想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这个时空恰到好处。

五年前,我们的业主觉得买装饰画就好,而现在,会更追求画作的收藏价值。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转变得更快,更进阶,更具前瞻的思想和眼光。

今天我还带了小朋友一起来,因为正好是休息天,带他来熏陶一下。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现在的孩子接受艺术启蒙的环境要好很多,他们的审美起点也会高很多。上次我们一家三口也来过出入艺术,当时还认真研究了邵老师的画,对于我们而言,这是第一次遇见数字化在艺术上的表现,我想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遇见中,让自己眼界开阔。这正是潘老师这个空间的价值。



观众提问



WechatIMG152.jpeg

设计师吴晒晒女士

观众:艺术家在创作时是一种情感表达,当作品创作结束、探索也结束。您觉得作为观者是否有解释权,或者艺术家是否对观者的理解有期待?

邵老师:这个问题很犀利。和设计不太一样,设计要面对客户的需求,而作为艺术家,如果更多去考虑观者的想法,可能就做不出好的东西,而多是尊重自己的出发。

在创作时,我的框架是有的,这个大框架从自我的线索当中来,依据以往的经验、或即时的经验,产生灵感或想法,但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这不是可预设的。

而且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比如这幅画,有人看出男性和女性,阳刚和阴柔。我自己没有这么考虑,但当有人这么说时,也觉得有点那么回事。意识会交互的生长。

2个小时的对话,意犹未尽。当代艺术是什么,也许不必纠结,因为我们身处其间,只要去感知,你所感到的就是收获。

WechatIMG153.jpeg

合影

虽然疫情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T10设计一如既往秉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宗旨,

将持续为宁波带来有趣有意思的文化活动。







10.30.2021

info@t10design.com